青璞中醫 114/1/27 開始營業 過年期間正常看診
吃平胃散後反而便秘?深入分析平胃散的燥性藥材與體質之間的影響,避免使用不當造成腸道乾燥問題。
有些人吃完平胃散後感覺腹脹減輕了,卻反而出現便秘的情況?這其實與平胃散的藥性密切相關。平胃散屬於燥濕健脾方,主要針對「濕困脾胃」的症狀,但如果本人體質偏陰虛或腸道乾燥,這類燥性藥物就可能讓腸道更乾,導致大便乾硬、難以排出。
平胃散的常見藥材包括:
蒼朮:燥濕健脾,性溫燥,容易耗傷津液
厚朴:行氣燥濕,助消導
陳皮:理氣和中,燥濕助運
甘草:調和諸藥,潤中微補,但比例小,潤燥效果有限
生薑、大棗:有時加入,溫中補脾,但潤腸作用不明顯
這些藥材多偏溫燥,若體質不合,尤其是陰虛津少者,服用後反而易出現口乾舌燥與便秘。
這句中醫名言:「脾喜燥、胃喜潤」乍看矛盾,實則為陰陽互補、重在平衡。
脾的功能在於運化水穀與水濕,若濕氣過重,會出現:
食慾不振
腹脹便溏
四肢沉重、易倦
舌苔厚膩
此時適合用蒼朮、厚朴、陳皮等燥濕健脾藥材改善脾的運化功能。
胃負責消化納食,若過於乾燥,會造成:
胃脘灼熱、食慾變差
嘴乾口渴、大便乾硬
嚴重時出現胃陰不足,如反胃、噯氣
因此,燥濕藥需依體質斟酌,避免傷胃陰。
「辨證論治」是中醫用藥的根本原則。即使平胃散對於「濕重、脹氣、舌苔白膩」的症狀非常合適,但若出現「口乾、舌紅、便秘」等陰虛表現,則代表藥性過燥,應該調整方藥。
例如:
出現口乾舌乾、大便乾硬
胃脘不適、噯氣
舌紅無苔、口渴難眠
這些情況顯示體內津液不足,不宜再用燥濕方,而應考慮加減潤腸、養陰的藥材。
若你吃平胃散後出現以下症狀,不妨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
大便是乾還是難排?
舌苔是白膩、黃膩,還是紅無苔?
有無口渴、口臭、胃脘灼熱感?
最近是否壓力大或睡不好?
了解自身體質是用藥關鍵,推薦至青璞中醫由專業醫師協助調整處方。
青璞中醫門診時間如下:
週一至週五:17:00–21:00
週日整天:09:00–21:00
※請先預約
📲 Line 預約:@480iuf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