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假公告: 5/13 (二) 下午4:00-晚上9:00醫師去數發部開T-cross會議請假
許多人在健康檢查時,看著「糖化血色素」(HbA1c)指數正常,就安心地認為血糖控制得很好。然而你知道嗎?醫界現在越來越重視的,不只是「血糖的平均值」,而是「血糖起伏的程度」——也就是血糖變異性(Glycemic Variability, GV)。
最新研究指出,血糖值如果像雲霄飛車一樣忽高忽低,就算平均值看起來不差,也可能讓你悄悄地面臨心臟病、中風的風險。
「血糖變異性」簡單來說,就是血糖上下波動的劇烈程度,包括:
短期波動:例如一天中,餐後血糖快速升高、睡前又降很低。
長期波動:例如這一週的早上血糖偏高、下週卻突然偏低。
這些變化看似無害,但實際上可能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壓力。穩定的血糖就像平靜的海面,而劇烈波動則像暴風雨,讓血管和器官長期處於受傷狀態。
根據《國際分子科學期刊》(Int J Mol Sci. 2021)彙整的數十篇研究資料,血糖變異性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高度相關。影響包含:
心臟病與中風風險上升
血糖起伏會誘發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使動脈更快硬化,增加心肌梗塞與腦中風機率。
血管內皮受損與斑塊脆弱化
血糖波動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使斑塊更容易破裂,引發急性心臟事件。
術後恢復困難、住院時間變長
心臟手術(如繞道手術)後若血糖波動大,會有更高機率出現併發症。
心律不整與急性腎損傷
研究也指出血糖波動與心房顫動、腎臟損傷等問題有密切關係。
傳統血糖機一天測幾次很難察覺波動。現在醫師推薦使用 CGM(連續血糖監測)來追蹤GV。它能每5~15分鐘紀錄一次血糖,提供更真實的血糖曲線。
重要指標包括:
TIR(Time in Range):血糖在理想範圍內的時間比例,越高越好。
SD(標準差)、MAGE(波動振幅):反映血糖波動大小。
MODD、CV、CONGA:其他計算變異性的方式。
如果你發現每天血糖忽高忽低,或有「餐後飆高、半夜偏低」的情況,建議主動諮詢醫師調整治療策略。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剛開始用藥、生活作息不固定的人。
糖尿病前期者:胰島素阻抗階段,血糖不穩常被忽略。
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包括有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者。
長期工作壓力大、作息亂者:這些也會導致血糖不穩。
飲食規劃:採用低GI食物、少吃精緻糖、注意餐與餐的間隔。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有助穩定血糖。
選擇適合的藥物:如SGLT2抑制劑、GLP1-R促效劑,不只穩血糖,也降低心血管事件。
使用CGM監測:透過數據分析找出血糖起伏原因。
調整壓力與作息:壓力荷爾蒙與睡眠品質也會影響血糖。
細胞實驗:血糖震盪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過早凋亡、氧化損傷明顯增加。
動物研究:有血糖波動的老鼠比單純高血糖的老鼠更容易出現心肌纖維化與發炎反應。
小分子與miRNA調控:血糖變異性會改變基因與微小RNA表現,進一步傷害血管健康。
許多人以為血糖忽高忽低沒什麼,只要不長期高就好。但其實GV是一種慢性微傷,日積月累後可能演變為「心臟病、中風、腎衰竭」等不可逆併發症。
控制糖化血色素固然重要,但如今醫學更進一步告訴我們:穩定血糖曲線、避免過度波動,才是真正保護心血管健康的關鍵。
從現在開始,讓自己多了解一點血糖變異性,使用連續血糖監測、調整飲食運動與用藥,都是讓自己與家人遠離心血管風險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