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腦保健 | 失智保健三方向 類澱粉 血管型 第三型糖尿病 青埔中醫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逐漸影響認知、記憶、行為和日常生活的疾病。根據病理機制,失智症可分為多種類型,如阿茲海默症(與類澱粉蛋白相關)、血管性失智症、第三型糖尿病(與胰島素阻抗相關)以及中風後失智等。中醫認為失智症的發生與氣血不足、腎精虧虛、痰濁阻滯及血瘀有關。因此,在營養保健和治療上,中醫側重補腎益腦、活血化瘀、健脾化痰等方法。
1. 類澱粉蛋白沉積與阿茲海默症的中醫保健
1.1 類澱粉蛋白與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其病理特徵之一是大腦內部類澱粉蛋白(Amyloid Beta, Aβ)的異常沉積,形成斑塊,進一步引發神經元損傷和記憶喪失。中醫認為,這種情況與「痰濁阻滯」和「腎精不足」有關。類澱粉蛋白的沉積相當於痰濁阻塞腦部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腦髓失養。
1.2 中醫營養與調理
針對阿茲海默症,中醫側重於補腎益腦、化痰通絡,同時加強飲食中的營養保健來預防類澱粉蛋白的積聚。
補腎益腦食療:
黑芝麻:補益肝腎、潤腸通便,增強記憶力。
枸杞子:滋補肝腎,改善視力和認知功能。
核桃:補腦健腎,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和腦部功能。
化痰通絡的食材:
海帶、昆布:具有化痰軟堅的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痰濁。
薏苡仁:利水滲濕,幫助減少體內的痰濕。
中醫養生建議:
健脾化痰:注意脾胃的健康,減少痰濕的形成。少吃油膩、甜食等易生痰的食物,多攝入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綠豆、冬瓜。
適度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有助於氣血運行,減少腦部的「痰濁」滯留。
2. 血管性失智的中醫調理與保健
2.1 血管性失智的成因
血管性失智(Vascular Dementia)是由於腦血管的狹窄或堵塞導致的腦缺血和神經元損傷。中醫認為,這類失智症的根源在於氣滯血瘀和腎虛血虧,即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腦部供血不足。
2.2 中醫治療與飲食保健
中醫針對血管性失智的治療強調活血化瘀、補益腎氣,同時通過營養保健改善血液循環和保護血管健康。
活血化瘀食療:
當歸:補血活血,適合血虛血瘀者,改善氣血運行。
丹參:活血祛瘀,對於改善血管健康、促進大腦供血效果良好。
紅花:行血破瘀,適合血管性阻滯導致的腦部缺血症狀。
保護血管健康的食材:
深海魚(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保護心腦血管,改善血液循環。
綠茶: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減少血管炎症。
中醫養生建議:
調整情緒:情志抑鬱、肝氣鬱結會加重血瘀狀況,保持心情開朗、適度紓解壓力對於血管健康十分重要。
按摩保健:經常按摩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腦部供血。
YT 失智中醫營養保健三方向
YT失智中醫保健從睡眠和洗腦說起
YT失智中醫保健血管型失智
3. 第三型糖尿病(糖尿病相關性失智)的中醫調理
3.1 第三型糖尿病的概念
第三型糖尿病是近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阿茲海默症與胰島素抵抗和葡萄糖代謝障礙相關,與二型糖尿病相似。中醫認為,這與脾胃功能失調、痰濁內生、陰虛火旺等因素密切相關。
3.2 中醫治療與飲食保健
針對第三型糖尿病,重點在於健脾益氣、化痰降糖,同時改善糖代謝,保護腦部健康。
健脾化痰食療:
山藥:補脾益氣,有助於改善糖尿病引起的脾虛症狀。
黃芪:補氣升陽,調理脾胃,對於糖尿病人群有助於提升免疫力。
降糖護腦的食材:
苦瓜:有助於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銀杏: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改善記憶和認知功能。
中醫養生建議:
飲食規律:避免過多攝取糖分,飲食應以低GI食物為主,如粗糧、豆類、蔬菜等。
健脾運化:保持脾胃健康,減少痰濕積聚,可常食用薏苡仁、山藥、白扁豆等健脾食材。
4. 中風後失智的中醫調理與營養保健
4.1 中風後失智的成因
中風後失智是由於腦血管意外導致腦部受損,進而引發認知功能下降和記憶喪失。中醫認為此類失智症多與氣虛血瘀、痰濁阻絡和腎虛腦虧有關。
4.2 中醫治療與飲食保健
中風後失智的治療主要以補氣活血、化痰通絡、補腎健腦為主,並結合營養保健來促進腦部恢復。
補氣活血食療:
紅棗:補氣養血,適合氣虛血瘀的患者,特別是中風後氣血虧虛者。
黃精:補氣養陰,改善氣血運行,促進腦部功能恢復。
健腦保健的食材:
核桃:補腦健腎,對於腦力恢復、增強記憶有益。
蓮子:養心安神,適合心神不安、記憶力下降的患者。
中醫養生建議:
適度運動:中風後康復期可進行輕柔的運動,如太極拳、散步,促進氣血運行,防止氣滯血瘀。
針灸保健:針刺或艾灸百會穴、足三里等穴位,可幫助恢復腦部氣血供應,改善中風後的認知功能。
5. 綜合養生建議:中醫整體調理失智症
5.1 飲食均衡
保持均衡的飲食,特別是增強補腦益腎的食物攝入,如黑芝麻、核桃、枸杞、銀杏等,有助於預防和緩解失智症狀。此外,避免油膩、辛辣、甜食等,減少體內痰濕的生成,保持脾胃健康。
5.2 情志調節
情志失調如抑鬱、焦慮等會加速失智症的進展。中醫強調「肝主疏泄」,保持情緒的疏泄與平衡尤為重要。平日可通過冥想、深呼吸等放鬆技巧來調節情緒。
5.3 經絡保健
中醫認為經絡通暢是氣血運行的保障,經常按摩頭頂的百會穴和後腦風池穴,有助於改善腦部供血,延緩記憶力衰退。此外,經常進行頭部的刮痧或敲擊保健,也能刺激經絡運行,保持腦部清晰。
結語: 失智症的中醫營養保健著眼於調整氣血、補益腎精、化痰通絡。無論是針對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第三型糖尿病還是中風後失智,中醫都提倡通過補腎益氣、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等綜合調理來改善患者的症狀。通過中醫飲食調理、適度運動、情志調節等養生方法,有助於延緩失智進程,提升生活質量。